女孩患病亲人不救亲人的绝情让其心痛(组图)。年轻的女孩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,但是家人却不愿捐献骨髓,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,小林并没有责怪自己的亲人,她觉得他们也有苦衷。

身心双重打击

亲人的绝情让她心痛。

爷爷说:“你死就好,不要来害我们一家人。”妈妈说:“你碰碰运气吧,能吃药还是尽量吃。”姐姐说:“我月事推迟了几天,可能怀孕了,帮不了你,你找弟弟吧。”而父亲和弟弟,已经不再接她的电话了。

每次通话后,小林都要哭上许久,她知道,他们是肯定不会帮助自己了。“我不怪他们,但求他们不要躲着我。”

医药费太昂贵

亲人不愿捐献骨髓,只能求助社会。昨日,导报记者咨询了厦门红十字会,工作人员表示,病人个人不能向中华骨髓库提出造血干细胞配型申请,只能由医院提出,然而,第一医院并不具备这个资质。“最好转移到福州治疗,省内骨髓库的所有数据都在那里,那边的医院资质也比较高。”

可是没有钱,一切都是奢望。小陈希望,能有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。(海峡导报记者刘小冰实习生张永琼沈威)

给亲人的一封信

爸妈、姐姐、弟弟:

我4个月大的时候就被送人了,我知道家里穷,我不怪你们;10岁的时候,我知道自己不是养父母亲生的,我好痛苦;13岁那年,爸妈第一次来看我,我很高兴,因为我多了很多亲人。

妈妈,15岁的时候,因为你在厦门集美开店,我就从莆田跑过来了。兼职过各种各样的工作,比如洗碗工、饭店小工、台球馆员工。因为有你在,我在陌生的城市也会勇敢很多。

姐姐,你嫁到厦门来,我们彼此都有个伴。一年前,我还去过你婆婆家,所以我觉得你真的是把我当成很亲近的人,我很感激你。

弟弟,我们之前虽然总有距离感,但今年过年时,我给你买了一条金项链,看到你们欢喜的样子,我觉得我以后也会好好对你。

现在,我生了一场大病,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,只有你们能帮我。我每天都哀求你们,可一个星期过去了,你们还是没能来帮我。

每天,我只能躺在病床上,远离外面的世界,预防感染,我觉得好孤独。

每天,我只能看着化验单上自己血小板的数量越来越低,我觉得好害怕。

我知道你们都有苦衷,我不怪你们,但希望你们能来看看,给我一点战胜病魔的勇气,行吗?

亲情,是每个人呱呱坠地后最先感受到的一种呵护与关爱,人们常常把这种呵护与关爱比作一个人的保护伞。无论刮风下雨,还是风和日丽,它都永远撑起在你的头顶,默默地保护着你,无怨无悔,甘之如饴。然而,只是一场病患就轻易带走了一个女孩的这把保护伞!难道,一场病患就是亲情不可承受之轻吗?

常言道:血肉相连,亲情难断。迫于种种难言之隐,很多时候骨肉之亲也难以长相厮守。就像这位患病女孩小林,4岁即被送人,从此与血缘之亲有了空间上的距离。但是,直到“13岁那年,爸妈第一次来看我”时,我仍然是“很高兴”。这足以说明亲情是经得住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考验的。

另外,读小林“给亲人的一封信”的前四段,我们不难发现在小林患病之前,家人曾一度是小林的精神乐园。如果不幸没有降临,也许小林会在有妈妈的陌生城市,一直勇敢下去;如果不幸没有降临,也许小林会怀着对最亲近的姐姐的感激,一直欢乐下去;如果不幸没有降临,也许小林会再次给弟弟买“金项链”,一直满足下去;如果不幸没有降临,也许所有的亲人都会庆幸小林能够重新走入自己的生活。

但是,小林生病了,需要昂贵的医药费。这让一切的“也许”都背道而驰。爷爷的“你死就好”,妈妈的“听天由命”,姐姐的“帮不了你”,父亲和弟弟的拒绝通话。这一系列的冷漠言行,让隔代亲、骨肉亲、手足情在瞬间坍塌,亲人的绝情让小林心痛。

亲情,是伟大的,是无偿的。亲情的传达可以是钱物的资助,也可以是精神的支持。当一个人失意或遭遇挫折时,亲人一句暖心的问候,一次短暂的探望,都会成为一剂治愈的良药。

相信,小林此时对亲情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陪伴与鼓励。也希望小林的家人能够读懂一个身患重病的女孩对亲情的这份期待,不要让一场病患就成为亲情不可承受之轻。